新闻
阿岱尔•阿贝德赛梅:我是一个信使,让世界听到弱势群体的声音
在阿岱尔的创作中,其中一个重要的创作母题,便是对个人身份的回应。
阿岱尔1971年生于阿尔及利亚君士坦丁,在这座政局动荡不安的城市,许多人都选择逃离。1994年,因国内政局不稳,阿岱尔迁居法国。对于曾经在那边生活的20多年,在之后的生活中,阿岱尔很少与人提及,而是在其作品中,回应着个人身份与经历的复杂性。
在其过往的作品中,棘铁丝缠成的耶稣,影像中惨遭屠戮的动物,扭曲的飞机残骸,烧焦的汽车······,这些作品不仅刻画出了人类社会充满牺牲、灾难和痛创的一面;或许也曾是阿岱尔经历过的真实。
【绝对艺术】图像的创造者 阿岱尔·阿贝德赛梅艺术思考三十年
《阿岱尔·阿贝德赛梅1988-2015年作品》( Adel Abdessemed Works 1988-2015)是这位享誉国际的出色艺术家出版的第一套作品全集。在过去三十年间,阿贝德赛梅已创作了一系列复杂迷人的作品。他早期记录短暂行动并循环播放的影像为他带来了最初的声誉。但事实上他创作的媒材多种多样,在影像以外还包括摄影、雕塑、事物还有通常尺寸非常大的素描。作为今天最为高产的艺术家之一,他从不惧怕指出当代艺术世界中富有争议的主题和尖锐的问题。图像和行动这两个概念是他创作的核心。运用困难和富有争议的材料——例如骆驼骨、金、印度大麻或棘铁丝,还有他作品中的古典特质,以及常常带有的自传式特点,解释了阿岱尔作品中的视觉力量与强度。
香港经济日报 | 探索光与空间的无限想像 香港艺术家群展 ——《光辉》
光,从來是视觉之本。不同的光暗衍生千变万化的视像,波长不一的光谱則给予我们色彩的维度与反射。艺术家如能掌握好如何表现光的手法的话,各种风格的色感、明暗、空间感便会随之而來。
赵赵:能预感到危险,才是锋利的
出生于八零年初的艺术家赵赵,在严苛的计划生育政策下成为了第一批需要习惯独处的孩子。他说他习惯了自己踢足球,自己看夕阳西下,他在地广人稀的边疆度过了他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少年。三年前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出的作品《塔克拉玛干计划》中,赵赵好似还是那个笃力前行的少年——一个带着100公里的电缆驱车4000公里,为了让一台装满新疆啤酒的冰箱在空旷无人的沙漠里运行24小时的人...
当延绵了5000多年的玉璧汇聚为“星空”
松美术馆即将恢复展览“绿色”展示了艺术家赵赵2016年至2019年间的精彩艺术创作。其中《玉璧星空》是《星空》系列的延续。在《星空》中,由于子弹的冲击而形成的中心是一片虚空的黑色,而在这件装置作品里,冲突再次被放大,加进了中国玉璧这个礼器的元素。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。玉璧最早产生于距今约五、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。玉璧作为中国古代最隆重的礼器,它的历史延绵了5000多年,具有沟通天地鬼神的能量。玉璧曾经作为礼器和祭器,用作祭天、祭神、祭山、祭海、祭河、祭星等等......玉璧镶嵌在脆弱的玻璃之间,被瞬间破碎的痕迹围绕着的玉石,就像诞生于能量极度爆发之时的虫洞...
不朽的弥留
松美术馆跨年展览“绿色”展示了艺术家赵赵2016年至2019年间的精彩艺术创作。如果你正好在日落时分来到展厅,巨大的沥青地面散发出静默的光辉。反光的碎片,纯洁无暇。顶光洒下的光线,把人的目光拉向地面,迷幻而又肃穆。此刻的天空显得比大地更坚实...
“白色” 之于赵赵的无限可能
2019年12月,赵赵在北京松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具有回顾性的展览,呈现了其过去三年间代表性的作品,展览名为“绿色”,既是阶段性的总结,也预示着全新创作的开始。原计划这场展览会在今年3月份结束,紧接着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推出的大展“白色”,是“绿色”的延续,也是新的开篇。疫情原因,在“白色”举办的同时,“绿色”也依然在持续,形成了彼此对应的关系...
赵赵×崔灿灿:像面对明天一样空白
“我现在应该已经‘去新疆化’了吧?”在我们和赵赵谈到新疆时,他严谨地补充道。作为出生于新疆的艺术家,赵赵做了许多与之有关的作品,从2009年开始,他向当地人收集了1000把使用过的英吉沙刀,汇集为一件向公众展出的作品;2015年,他载着100公里的四芯电缆从北京运往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,让一台装满新疆啤酒的冰箱通电运行24小时;2017年,他把一只骆驼从新疆运送至北京,在充满现代气息的唐人展厅中生活10天……这次,他又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的展厅里,搭建了一座完全由白色的棉花组成的大型迷宫。此时,距离他最开始想用棉花这一材料创作已经过去了四年...
迈克·魁恩:骷髅面具下一颗带着憧憬的心
临时出演“僵尸”的群众演员
迈克·魁恩于1955年出生于丹麦东部的一座港口小城 —— 霍尔森斯(Horsens),他在天主教家庭长大并接受了天主教学校的教育。虽然1973年他在当地报社找到一份绘制漫画的工作,但此后六年的生活并不如意,为了生计他四处奔波,从事过龙套演员等各种兼职,其间甚至还有出演僵尸的经历...
揭示异常的存在 - 迈克·魁恩艺术的启示
在欧洲艺术史上,努力将超自然因素与日常因素交融,进而以浓厚而怪诞的幻象揭示人类悲惨命运的艺术传统十分悠久,例如博斯、小布吕格尔、戈雅、孟克、培根等人就堪称为具有特别建树的艺术大师。他们的作品虽然超越了生活的表象,而且不再追求对美的表现,但由于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本质与异常的存在,所以给人以巨大的启迪,并有着永恒的价值。很明显,丹麦艺术家魁恩的艺术创作就根植在以上所说的艺术传统之中...
德裔雕刻家克里斯丁· 莱默茨首个在华大型装置个展
2010林冠画廊推出德裔雕刻家克里斯丁 · 莱默茨的首个在华大型装置个展 – 催眠,他将带领我们直面生活,正视死亡。
在他的艺术生涯中,克里斯丁· 莱默茨始终着力于探求死亡、爱情、信仰、自由,压抑等人类基本感情世界,他的作品也始终试图引起观者的回应,无论那是共鸣抑或反对。正如克里斯丁· 莱默茨自己所说,艺术是一种与欣赏者的直接作用,或许带着挑衅...
虛擬實境創作現身威尼斯雙年展
虛擬實境如何改變一個藝術家的創作?2017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中VIVE Arts攜手林冠藝術基金會 ( Faurschou Foundation ),展出在克里斯丁 · 莱默茨 ( Christian Lemmerz ) 和保羅麥卡錫 ( Paul McCarthy ) 在科拉當代 ( Khora Comtemporary )協助下所創作的虛擬實境內容,這兩項作品皆由各自原本既存的創作轉譯而來...